小贴士
2步打开 济宁新闻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第八届济宁市道德模范”报告文学作品展播】孔存朴:八旬老人用一生演绎血脉情深-和记娱乐游戏

2021-11-18 10:17   李庆平, 李兴福

孔存朴,男,汉族,1941年9月生,中共党员,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杨柳国际新城居民。

孔存朴的父亲在鲁西南战役中为掩护战友撤退牺牲,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2016年开始,母亲患上了多种老年疾病,孔存朴的老伴也因阿尔兹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同时,孔存朴的儿子患脑积水、癫痫病已经50年。虽然三位重症病人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孔存朴总是积极乐观地面对。他带着母亲到济宁各大医院治疗,每天坚持给老人喂饭喂药、擦屎端尿,为老人按摩,陪老人聊家常,直到母亲101岁安然离世。他细心呵护儿子、照料老伴,变着法子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2020年,孔存朴被评为“济宁好人之星”。2021年,被授予“第八届济宁市道德模范”称号。

四百里泗河水汹涌澎湃,广袤的黑土地沧海桑田。泗河这条神奇的水脉,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两岸勤劳的人民,而且用自己的钟灵毓秀、纳贤聚圣的博大胸怀和奔腾不息的气势造就了济宁城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丁庄这一方红色沃土。

2021年8月29日,济宁高新区党工委党建观模现场会在泗河畔的接庄街道丁庄村党建展馆举行。已是81岁高龄的孔存朴,在红色展厅内仰望着本村一幅幅革命烈士的遗像,抚摸着一件件革命历史遗物,用地道的济宁方言,时而语音凝重,时而慷慨激昂,向人们讲述着70多年前红色丁庄村的党员干部和革命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独立和新中国的建立,不畏强敌,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先后有7位英烈壮烈牺牲的故事,将人们的思绪带入炮火连天的岁月......

丁庄村位于济宁、微山、邹城和兖州交汇处的泗河西岸,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村里的先辈丁同甫、丁启民等一批革命青年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家乡及周边村庄的群众投身反帝反封建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斗争中,并于1939年组织建立起济宁城东第一个农村党支部——邹西县委丁庄村党支部,他们积极配合八路军主力部队和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扒铁路、炸碉堡、搞军械、筹集医药物品,打得敌人心惊胆寒,成为济东、邹西地区的红色堡垒,大批先进青年积极踊跃参军参战,呈现出“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面。

这位宣讲员孔存朴退休前曾担任济宁高新区接庄街道中心中学党支部成员、南集中学分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校长、关工委成员,现为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杨柳国际新城居民。他几十年如一日,深入学校、机关、工厂宣讲红色故事;他五十年如一日,视患脑积水、癫痫病的儿子如掌上明珠,细心照料呵护,尽最大努力给他以如山的人间父爱。7年时间里,他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陪伴患脑出血后遗症和老年痴呆的老伴。虽然三位重症病人给他的生活和精神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孔存朴却乐观地对人们说:“他们都是我的命根子,有他们在,我这里就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他无怨无悔,一生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血脉情深,诠释了一位共产党员孝老爱亲、担当忠诚的胸襟。2020年,孔存朴被评为“济宁好人之星”、济宁高新区2020年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名”先模人物,2021年他被授予“第八届济宁市道德模范”称号。

为母亲尽孝也是为国尽忠

在别人眼里,孔存朴是一位干练豁达、乐观正直、极具家国情怀的人民教师,一生育有6个女儿、1个儿子,大家都夸他命好。他父亲孔维武1941年入党入伍,在区委做文书和组织工作,内战打响后,扛起枪组成武装,去邹东山区坚持敌后斗争。1948年2月鲁西战役前夕,部队侦察到济宁城南喻屯地界,有我大部队驻扎,就动身向大部队靠拢,当他们费尽周折赶到了喻屯蔡衍村时,已是农历2月15日凌晨,可惜前半夜大部队已经转移。天刚亮,济宁、金乡两县国民党地方武装就围村攻打。枪声又引来了国民党新五军。面对数十倍的敌人,他们毫不畏惧,英勇抵抗,打到傍晚,孔维武两处负伤。夜里我部队成功突围,战友丁昭灿想要用门板抬着他。他对战友们说:“现在情况危急,我们能多出去一个,就多一粒革命火种,别顾我了。”他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于是战友们把他隐藏在草屋里。第二天他被当地还乡团发现后枪杀,时年27岁,撇下了年仅7岁的孔存朴和年轻的母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还成天提心吊胆躲藏,逃避还乡团的追杀,在艰苦的岁月磨练和战火中,在他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种子,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父亲的英雄事迹和前辈们为革命前赴后继的感人故事一直教育和感召着他,母亲的言传身教滋养着他长大成人。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解放后他认真读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完成了老父亲的遗愿。

孔存朴在职期间,充分发挥当地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广泛收集整理党史、军史和当地红色故事,编纂思想政治教育课提纲,除定期给本校学生上党史、国史教育课外,还定期到周边中小学上课,用革命前辈的红色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成为当地知名的红色教育宣讲员。2021年,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孔存朴主动请缨担任高新区百姓宣讲员,抽出时间深入学校、社区进行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党史国史,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和革命烈士后代的初心使命。

孔存朴深知是老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及他的儿女们一个个拉扯大,才有今天的四代同堂其乐融融。2009年,母亲已年逾90岁,身体每况愈下,患上多种老年性疾病。孩子们找他商量:“爸爸,我奶奶年龄大了,您也70多岁了,妈妈和弟弟身体都不好,我们凑钱在杨柳国际新城给您买了套房子,都搬那里去,咱们离得近,有事好照顾。”大女儿的一番话打动了他的心,他考虑着如果在老家住有什么事,孩子们从市区过来需一个多小时,搬过来十几分钟就到。他采纳了孩子们的建议,全家搬入市区。老母亲明白,她的病根本治不好,就劝儿子不要再花冤枉钱了,他却坚定对老人说:“娘,我父亲年轻时为国牺牲,是您把我和我的儿女们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您老人家看病。我伺候您老人家,不仅是尽当儿子的孝心,也是在为国家尽忠”。他和孩子带着老母亲经常不间断奔赴在济宁市各大医院,大夫们无不为之动容。后来在母亲的一再要求下,他才心有不甘的把母亲拉回家,一天三遍给老人喂饭喂药,擦屎倒尿,为老人按摩,陪在母亲面前聊家常。他的善举感动和影响了女儿们,谁有时间都争着到家里照顾奶奶,一直到老人101岁安详地离开人世。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们在父亲的教育影响下,一个个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成为各自单位和业内的佼佼者。大女儿孔佑华成为济宁医学院的教授兼实验室主任,小女儿孔娟成为济宁仲裁委员会办公室的业务骨干,并当选为“第五届济宁市道德模范”,被司法部评选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

他对病残儿子父爱如山

孔存朴有个儿子叫孔宏伟,今年51岁,两岁时就患上了脑积水和癫痫病,光是头部大手术就动了4次,几十年里,一直在家庭和医院之间来回度过,光治疗费就花去几十万元,对这个本不富裕的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近六七年来,儿子的病情逐年加重,一遇凉就抽风,癫痫病发作,已无药可治,就连医生也善意地劝他说:“这孩子的病治不好了,您这么大岁数了,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吧。”而孔存朴却坚定地说:“孩子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他只要有一口气,我们当父母的再老再累决不放弃。”

儿子体重180多斤,而孔存朴已年过8旬,儿子自己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部要靠别人。孔老师就在儿子床的对面搭上一个简易床,一边照顾母亲和妻子,一边照顾儿子,一日三餐精心调剂,端屎端尿他冲在前面。夏天怕孩子热,身上不舒服,两天给他擦一次澡,儿子行动不便,他就让儿子坐在床上给他擦上身,躺在床上擦洗下身,有时抱不动他就喊他老伴搭把手,再不行就喊邻居们帮忙,一次下来,热的浑身是汗,气喘吁吁。冬天,为了让儿子散散心,他就用轮椅推着儿子到阳台上晒太阳,嘘寒问暖,体贴备至,用真情书写出人间父爱。

他与患病老伴相濡以沫

孔存朴和妻子王同荣育有7个孩子。年轻时,他长期在外工作,家里的农活和照看孩子的重担全落在母亲和老伴身上,前些年老伴患上脑溢血和老年痴呆症,女儿们都出嫁了不在身边,年迈的母亲和病残的儿子双重压力已经使他精疲力尽,老伴又患病生活不能自理,使这个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三重压力,孔存朴这位8旬老人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坚强。在给老母亲尽孝送终后,他又打起精神,继续照顾儿子和老伴,儿子喜欢吃水饺,他不厌其烦地和面、辗皮包水饺,老伴喜欢吃面条、炖菜,他就跑到超市买来挂面和蔬菜,变着法子给他们做可口的饭菜,让他们高兴,并一个一个喂下。冬春天老伴行动不便,他买来一辆轮椅车推着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帮助她捶背按摩。夏秋季,他用三轮车推着老伴满小区里转,给她消食解闷。老伴感动地对人们说:“我这辈子给老孔做夫妻值了!”而孔存朴笑着说:“老伴一辈子含辛茹苦,照顾大人和孩子不容易,做人得讲良心,现在她老了,我就得好好陪护她”。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源于心,“爱”生于情。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存朴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孝老爱亲”。亲朋好友都说他是世上难得的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他的事迹,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社区的广大居民,在他的带动下,街道社区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尊老爱老、家庭和睦的良好风气。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