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隐高树 古调送远香——关于杨义堂长篇纪实文学《千古家训》的几点思考-和记娱乐游戏

2022-04-29 11:39   张立国, 张宏图

我们家庭在2014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因此,我们一直纠结的是文化传承问题,如何将优良的家风传承下去?究竟能传承几代?我们始终忐忑。所以看到杨义堂的《千古家训》,我们异常兴奋,读之收获颇丰,似乎找到了开门的钥匙、治病的良方。那就是上一代的人格魅力和行为举止,才是家训得以保持和传承的根基。

通览全书,我们认为何建明先生在序言中对该书概括得相当准确,他总结了三个方面:一、这是一个家庭教育的好故事;二、这是一个中国历史的好故事;三、这是一个探讨中华文化复兴的好故事。他说“今天,故国文明再一次迎来了复兴的春天,我们回味从南北朝的至暗时刻到隋唐光复的一段历史,看看先贤在风雨中的坚守,听听他们痛彻心扉的呼唤,怦然心动。”

面对如此序言,一般的书评已无多大意义,我们想就《千古家训》一书谈几点相关问题。

一、构建中华民族的家训系列

我们认为杨义堂的最大历史功绩就是《千古家训》一书的成功,使人们得以重新认识《颜氏家训》,为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传统的家训系列做足了功课,提供了依据。我们都知道,有两本著名的、影响深远的家训著作,即《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两书虽好,但是二木不成林。由于历史的隔膜,今天许多人不知道《颜氏家训》,更不知道颜之推,甚至有人认为《颜氏家训》是颜回的著作,认为颜之推是介子推之误。

面对这种奇葩的现实,作为历史文化工作者的杨义堂先生主动担当起了这一历史责任,写出了《千古家训》。力在让人们知道颜之推和他的《颜氏家训》。《千古家训》的成功使《颜氏家训》影响大增,自然升格,提高了“家训之祖”《颜氏家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可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为主干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的家训系列。

作者并不是逐句逐字地解释《颜氏家训》的训词,而是通过叙述颜之推经历三次亡国、九死一生、肝肠寸断的苦难人生,向我们展示了《颜氏家训》在社会变迁、人生周折中自然生成的历史过程,也让我们想起那句歌词“历经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颜氏家训》共十九篇:《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风操》《慕贤》《勉学》《文章》《名实》《涉务》《省事》《止足》《诫兵》《养生》《归心》《书证》《音辞》《杂艺》,补上临终遗言《终制》,共二十篇一万九千多字,可以说涉及家庭生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说是家教大全。其旨在让子孙后代经受教育,懂得自律,成为有家国担当的人。《颜氏家训》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可谓之“中华民族三大家训”,加之周公的《诫伯禽书》、诸葛亮的《诫子书》、朱用纯的《朱子家训》、钱镠的《钱氏家训》、林觉民的《与妻书》、赵一曼的《与儿书》以及今天我们挖掘到的大量革命先烈的红色家书,可以共同构成一个中华民族的家训系列,而且这三大家训有着内在的文化联系,有许多相通之处,而又因为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

二、“包浆”是历史文化的共同特点

所有历史都是今天写昨天,后人写前人,今人写古人,尽管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方式方法各异,但挖掘史料、仔细把玩历史是共同的。因此,所有的历史写作都自觉不自觉地带有了“包浆”,都是“包浆”的历史。所谓“包浆”,大抵是器物经年历久,把玩摩挲,土埋水浸,于表面岁月留痕形成的一层天然的光泽。报告文学作家不是历史学家,他们的使命是让历史上那些大师们留下的东西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让这些历史元素加入到现实的生活中,服务于今天的国计民生和社会进程。一万九千多字的《颜氏家训》被杨义堂掰开揉搓,挖掘联系、赏玩摩挲成近三十万字的《千古家训》。你说,这中间的“包浆”有多深厚?色彩有多浓烈?历史的光泽有多耀眼?这就是报告文学作家把握历史的独到之处。

有人可能会说,《千古家训》不是翻译、点评、细论《颜氏家训》,而是写颜之推的苦难人生,似乎有点文不对题啊。但你要知道:人格即事业、即家风、即未来。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后,也就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无论家训还是家风,人格基因的遗传与传承才是文化传承的根本。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两面人”,就是很好的反面教材,你要整理一下他们的言论集,“金玉良言”还少吗?但他们若留有家训,充其量也只能是“假训”。

杨义堂赏玩摩挲《颜氏家训》是从历史的深刻性、丰富性和鲜活性入手的,他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历史变迁的细微末节、丰富的历史知识、众多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故事以及传统民间文化信手拈来,尽收其中:永嘉之乱、神州陆沉、衣冠南渡、玉台新咏、侯景之乱、丝棉堵耳、呼卢喝雉、徐娘半老……,南北朝的历史在我们面前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使人读之爱不释手。为我们增加了诸多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让我们饱览了一千五百年前那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还让我们懂得了要想子孙正自身必先正的道理。

还应该提及的是,该作在历史线索的清晰性和历史画面的丰富性上,也超过了当代历史文学的高度,可以说无愧于他的职业身份。这与当前文学创作上淡化历史背景、模糊时代性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模糊性给人产生的阅读印象是不确定性,是游戏性,故事可能很生动,但与社会发展历史进步无关。

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拟古化

报告文学必须真实,这是报告文学的底线,但从理论上讲,绝对真实又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活生生的现实变成语言符号后,报告文学本身已变成了抽象的符号系统。不客气地讲,判断报告文学真实与否,更多指的是一种阅读感受。报告文学必须真实,但又不可能达到绝对真实,绝对真实是一种极限,我们必须无限地趋近于它,但绝不可能达到它。这就为报告文学的“文学创作”留下了一定的、符合逻辑的、符合情理的合理想象空间,但作者必须把握一个度,那就是让读者感到真实。

这就牵涉到《千古家训》中大量的拟古化描写。我们无法回到一千五百年前,作者也无法回到一千五百年前,所有的历史典籍给我们提供的只是历史理性,要写出历史的鲜活性、生动性就必须依靠借助于拟古化描写,即将现实生活丰富性的某些情节拟古化为历史生活的可能性,让古代生活丰富、生动、可感起来。

例如作品中的荆州城外遥烧祭祖的场景:先是讲用“火媒引燃”,继而“一阵风吹来,火和纸灰打着旋儿飞了起来,还在父亲身后跪着的颜之善看见了,悄悄说:‘啊,是不是咱们的祖宗显灵了,来领纸钱了?’兄长之仪扯扯他的衣服,小声说:‘嘘,别说话。’父亲回过头来,狠狠瞪了他们一眼”。至今“身在异乡为异客”的人们仍在遥烧、遥祭,对此情景均能感同身受,谁又能说一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先人不遥烧?或者说,一千五百年前我们的先人一定遥烧?作者这种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拟古化描写,应该说是成功的,是可以肯定的,这或许是古代题材报告文学创作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技法。

还有关于“柳哨”的描写(书中称之为“柳琴”),现在六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还都玩过。当然现在城市里的孩子已淹没在各种现代玩具之中,没人再去玩柳哨,但这种纯自然的古朴玩具用在古人身上应该是具有可能性的,没人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在现实中,今天的孩子们每年夏天都会买莲蓬,剥鲜莲籽吃着玩,这让人想起古诗中“最喜小儿无赖,池边卧剥莲蓬。”这是古今相同的最好例证,它为今古挪移的拟古化写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这种写法必须在作者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把握古今相通与古今差异的规律,才不至于失去真实性而贻笑大方。

四、关于正声雅言

《千古家训》专门有一章《中华有正音 家训代代传》,文中提到“颜之推觉得应该尽快统一各地的口音,形成一种中华正音,既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能够给人们交往、写作、读书带来方便。他决定再次上疏皇帝,希望能推行一种南北一致的中华正音。”“历史吊诡的是,颜之推和八名学士上交给朝廷的《中华正音》文稿在隋末战争中丢失了,陆法言个人整理的《切韵》却保留下来,在唐代初年被定为官韵。后来,《切韵》原书也失传了,其所记录的音韵又因宋代修的《广韵》而得以流传下来。”

作者缘何添此一笔?这是颜之推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吗?我们认为是现实状况让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必须发声!现实网络语言疯行,直逼普通话的生存空间。语言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更是思维的符号,中华民族是依靠汉语言来进行思维的,汉语言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社交方式,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当我们在说网络语、流行语的时候,那些夹杂着外文字母、汉语同音字的错乱语言就不可避免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活动,例如“大v”是一种什么人?“傻b”是骂人的话吗?“社死”想让人们干什么?它蕴含着阶级斗争的学说吗?这些东西进入我们的思维程序,搅乱的是中华民族的心智。大家回想一下,当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在多地推行奴化教育,尤其是在台湾岛和“伪满洲国”禁止使用汉语,强力推行日语,致使今日一些台湾岛人还在崇洋媚日。以史为鉴,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

我们知道,古汉语、外来语和民间流行语是语言发展的三大来源,但它们必须经过时间长期地筛选,必须是雅言正声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能够被普通话自然吸纳才行。现在这种跟风、追风,哇塞哇塞地满街乱喊,将毁掉普通话和现代汉语的雅正之风,这是很危险的。正因为很多人没有看到这种语言发展的危险性,所以作者列此专章是非常必要的,是有深意的。

从以上四个方面谈了我们对《千古家训》的思考,仅以此求教于方家。

作者简介:

张立国 教授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顾问、济宁市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所长

张宏图 副教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理论家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报告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
网站地图